
新闻动态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 + 护理服务”模式正在为传统医疗护理行业带来深刻变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借助“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患者搭建了一座桥梁,用最快捷、最温情的服务,解决患者居家康复、居家护理燃眉之急。近期,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们收到“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的广泛好评,在这背后,蕴藏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助力康复 重拾希望
王大爷于20天前在我院行放射冠血栓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好转出院。王大爷神志清晰,生命体征平稳,但仍觉右腿无力,对生活丧失希望,家属对其出院后的康复、护理问题也深感忧虑。康复医学科护士长王娜得知家属的顾虑,耐心地安慰家属,并告知我院已开展医护上门服务,只需预约即可。并教会王大爷家属如何进行线上预约。王大爷回到家后便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上门”平台预约了康复上门服务。
上午10点半,治疗师刘昱峰到达服务对象王大爷家中。他首先向王大爷介绍上门康复治疗的内容,然后对王大爷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后便开始康复治疗。
因王大爷右腿无力,所以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在仰卧位下对右下肢先进行感觉刺激来激活肌肉,然后通过主动屈伸小腿和脚踝运动来加强对肢体的控制能力。服务过程中,刘昱峰不仅注重其身体功能的恢复,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不断地鼓励和积极的引导,帮助患者树立了康复的信心。患者家属对上门康复服务赞不绝口:“以前去一次医院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康复师能直接上门,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患者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康复效果也更好了。”
便捷预约 康复到家
患者金女士数月前突发脑溢血,经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留下了严重的语言、吞咽功能障碍。以往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路途的颠簸让金女士疲惫不堪,且医院陌生的环境使其精神高度紧张,康复效果不尽人意。而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出现,让金女士在家就能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
康复科治疗师康晋接到上门服务订单后,仔细研究了金女士的病历,并准备好专业的设备前往金女士家中。评估环节,康晋拿出工具,轻柔地检查金女士口腔肌肉状况,同时耐心询问日常饮食感受,金女士虽表达困难,但康晋凭借经验仔细观察其反应并做好记录。
针对语言障碍,治疗师从基础发音开始引导。金女士努力尝试,发出微弱模糊的声音,经过多次练习,金女士的发音有了些许进步,家属在一旁激动不已。
对于吞咽功能训练,康晋调整好患者的坐姿,解释道:“大娘,这样的姿势有助于吞咽。”随后用刺激工具轻触其咽喉,耐心引导吞咽反射练习,还详细告知家属食物质地的选择与喂食要点,从稀到稠逐步过渡。
在后续的上门服务中,治疗师康晋根据金女士的康复进展不断调整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金女士语言表达逐渐清晰,从简单字词到能说简短句子,吞咽功能也显著改善,可安全进半流质食物。
科技赋能 精准康复
康复科护士长王娜介绍,“互联网 + 护理服务”平台的治疗师及护理人员均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康复技能。在接到订单后,他们会提前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同时,平台还建立了完善的护理记录和跟踪回访机制,确保患者康复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 + 护理服务”平台涵盖了多项康复治疗和护理项目,包括脑卒中康复、骨关节康复、吞咽言语康复等。自上线以来,康复医学科已完成服务订单111单,其中吞咽康复、脑卒中康复、留置/更换胃管、尿管、静脉采血等都是康复医学科主要的服务项目。专业的康复师、专业的护士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其中患者闫某凤家属,高度赞扬康复医学科金晓雨护士,夸她下胃管的技术好,家属放心,患者一点儿都不遭罪,以后她家上门就指定找金护士。患者满意度100%。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 + 护理服务”上门服务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康复、护理服务,进一步拓展了护理服务的领域和内涵,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出积极贡献。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服务模式的持续优化,这一创新服务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从而更快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也是康复治疗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