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历史资料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直三级甲等临床教学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吉林地区唯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考点。隶属于北华大学,业务主管为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华附院始建于1958年4月1日,前身为吉林卫生学校附属医院。1958年8月吉林卫生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经省、市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随之更名为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9年6月,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办起来的院校,重新客观评价进行了调整。吉林医学院被调整为吉林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既为吉林医专附属医院。1973年11月下旬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吉林医学专科学校恢复为吉林医学院。附院也恢复为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998年3月3日吉林省卫生厅批准,附属医院更名为吉林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1999年10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一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变更为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又名北华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003年5月30日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北华大学院系调整方案》通知: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又名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年7月14日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工作方案》设定成立医学部,下设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又名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名为北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艰难创业(1958-1966)
1958年春,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指导下,各院校开展了教育大革命,探索教育改革办学新途径。吉林卫生学校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活动中。在党组织倡议和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房舍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办附属医院。
首先,大家把原13个教学实验室合并成9个,腾出一栋实验楼。把原校长室、机关科室搬到简易平房,又腾出两栋机关办公楼,解决了建院房舍。然后,全体师生员工献工1600余个。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打间壁、挖下水、装修手术室、修理制做病床、床垫等。床头桌用学生课桌,校领导的写字台、转椅做诊查台和医生的坐椅。医疗设备由学校把4 万多元的教学仪器拨给医院,许多老教师把自己的显微镜、止血钳、骨锯、喉镜等医疗器械都无偿奉献出来。一所建筑面积1200M2,开放床位130张,日门诊量250余人次的综合性医院创建起来了。1958年4月1日正式开诊。吉林市马宜林副市长亲临剪彩。卫生部及省委领导来院视察,对这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委派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勤工俭学办院为素材,拍摄《三勤花朵乘风开》的大型记录片在全国展映。《光明日报》《健康报》《吉林日报》同时发表了刘智院长的经验介绍文章。
吉林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的成立,使学生有了临床教学实习基地,边学习边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工农兵群众求医问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果。
建院初期,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五官及中医等6个医疗科室,化验室、药房、挂号室3个医技科室。院长由刘智副校长兼任,医生、护士由教师和学生兼职。
吉林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成立以后,为更好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工农大众服务,扩大教育成果。在吉林市郊区、厂矿等相继建立了30多个卫生所。形成了以附属医院为中心的医疗网络。在建所过程中,师生们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修缮房舍。由高年级学生结合生产实习担任医生工作,低年级学生担任护理工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使同学们既得到了锻炼,又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与工人、农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树立了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的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为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和思想基础。
1959年建立编制,实有职工32名,其中医生6名,助产士1名,护士3名,检验士2名,药剂4名,采购6名,管理人员10名。开放床位130张。
1959年夏,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副主任张家夫到学校视察工作,对学校办附属医院,在工厂、农村办卫生所,解决工人、农民求医问药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原吉林卫生学校办的农村卫生所、城市工矿卫生所不能撤销,要继续办下去。”
1960年初,医院又与江南石井沟化工厂和石井沟大队共建一所开设床位30张,日门诊量在150人左右的工农联合医院。康克中任医务主任。联合医院的建立,满足了化工厂职工、石井沟大队及周边农民医疗保健的需要,对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及评价。同年附属医院根据吉林市卫生局精神,开展了红巧灭病运动。各科室大练基本功,组织进行了17项技术表演,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成功抢救吉林市造纸厂13位工业中毒工人。学习阜外医院经验,开展慢性病综合快速治疗,收到满意效果。全年进行疾病普查57945人次,预防接种9030人次,培训各单位卫生员180人次,送医上门、地段接诊11810人次。教职工们在圆满完成医疗、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加强了科研工作。儿科的“小儿肺炎冷空气疗法”、妇产科的“关于针刺治疗子宫糜烂”等研究成果相继应用于临床。外科康克中开展的“低温麻醉心脏直视术、肺动脉直视探察术、心房直视探察术”动物实验总成活率达47.8%。这一研究成果为外科临床手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还有“胱氨酸”的研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家标准。还开展了“电离水治疗高血压、耳针.超声波.强化器.红外线疗法、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对吉林、通化地区克山病、佝偻病、肿瘤、麻疹、肝炎、肠伤寒等地方病、流行病进行了科学普查,撰写研究报告,为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1961年1月9日王愽文、高汉夫、莫方泉、梁锐军、高继朋、孙新盛、张胚宾等7人被批准为附院首批讲师。同年春天,学校组织了由带教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四支医疗队500多人赴舒兰、蛟河、磐石、永吉等地进行防病治病。大家与老乡们同住同吃同劳动,渡过了艰苦却难忘的岁月。
1962年9月,附属医院成立党支部,刘捷任支部书记。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1966 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医院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分成两大对立派,相持一年之久。同年7月18日,附属医院从吉林医学院校本部搬迁至吉林市南京街30号,也就是现址。
1968 附院逐渐扩大,有职工234人。男职工82人,女职工153人。党员27人,团员65人。年内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派出6.26农村工作队三期,到农村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
1969 附属医院根据当时情况,建立班、排、连管理体制。
1972年2月1日根据当年两报一刊(《解放军日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元旦社论精神,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医院管理,稳定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附属医院恢复科室建制,结束班、排、连的管理体制。实行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科室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肿瘤科、中医科、放射线科、化验室、药房、处置室等科室。
1974年附属医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狠抓了医疗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端正办院方向,取得了可喜成绩。一年来,医院开办家庭病床,深入工厂、农村、街道防病治病。先后派出巡回医疗队五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举办多期赤脚医生训练班,为贫下中农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医疗队员们和贫下中农一起自力更生,坚持“三土四自”的原则,就地取材,修建土药厂。制成各种中西药制剂。医疗队员为了检验药品质量,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自己先吃第一口药,先打第一剂针,受到贫下中农的皆口称赞。同时还参加了吉林省、市关于肿瘤、冠心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项目的科研工作。坚持开门办学,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举办了首批科主任级中医学习班。药剂科自采自做了预防乙脑、痢疾等病的中草药,外科的“红花酒”预防和治疗褥疮效果明显。儿科用针刺疗法降温、治疗尿潴留取得满意效果。地耳合剂治疗肝炎病,寄生汤治疗高血压病,中药II号治疗宫颈糜烂都有很大疗效。妇产科主任信致民到天津参加《妇产科学》教材编写。
三、拔乱反正,科学春天的到来(1976-1992)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教职员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来,大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革命热情。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接收三批105人灾区伤员,成立了抢救小组。广大医护人员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给伤员们喂水喂饭,接大小便,洗洗涮涮。运用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救治伤员。不但治好了伤员们的地震外伤,还用针灸疗法让聋哑了40年之久的伤员陈玉凤喊出了“毛主席万岁!”。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
内科开展的对急性白血病治疗有了新进展;外科成功进行二尖瓣分离心脏手术和胸腔丛隔瘤、食道、贲门等手术填补了附院胸外科的空白;五官科、儿科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疾病效果显著。肿瘤科探索中药抗癌有新进展;妇产科成功地进行了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清除术。
1977年张维滋的科研课题“中药491丸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月份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附属医院院长梁锐军同医学院院长康云一起参加了大会。我院参与的“第二松花江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杜鹃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两项研究成果获大会奖励。“73型心电图尺”、“XL—I型血流图仪”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新医科的“磁疗”,经临床观察对软组织损伤、喘息、坐骨神经痛、神经性耳聋、小儿夜尿症、风湿症等20余种疾病疗效满意。此研究被列入吉林省新项目科研规划。吉林市科委在附院召开现场会,总结和交流“磁疗”经验。做了磁疗机临床使用观察报告,并参加了省磁疗临床使用推广会议。还在全国太阳能理疗仪使用现场会上做了临床使用观察报告。在全国针灸针麻会议上附院做了针刺“下一穴”治疗宫颈糜烂的经验介绍,其材料被译成外文与国外交流。
1979年附属医院党总支扩建为党委。
1981年1月14日召开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届党员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委和纪委委员。
1985年全院职工义务献工3000个劳动日,自己动手拆房平地,为门诊楼动工抢出了工期,为医院节约了资金。外科楼于8月30日交付使用。
1986年10月,新建7900平方米的门诊楼交付使用,并建600平方米的制剂室。医院科研成果显著,共获省、厅级科研成果五项。其中王博文教授研究的“XL-I型血流图仪设计及血流图方法研究”获吉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9年,外科主任高继鹏教授荣获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并获教学成果奖。其论文《从严教学》发表在《医学教育》专刊上。新华社出版的《长白山下的功勋》吉林省英模录中,登载了高教授的事迹,题目是“受人爱戴的医学家、教育家”。
1991年10月,李恭教授由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方面业绩突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授予 “吉林英才奖章”。
1992年4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及实行医院评审制度的有关要求,吉林省卫生厅下发了《吉林省医院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医院领导班子开始学习并布署有关工作。
1992年10月,李若伦教授、王博文教授、曲敬宇教授又分别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吉林英才奖章。同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开展首例体外循环,成功为一位10岁男孩做了“室间隔修补术”。
四、争创“三甲” (1993-1998)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立即投入到争创“三甲”工作之中。
在争创“三甲”的过程中,院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带领全院职工真抓实干,使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医德医风及科学管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根据医院争创“三甲”的全过程,医院经历启动准备阶段(1992.6-1993.10)、达标建设阶段(1993年11月-1994年3月)冲刺迎审阶段(1994.3-1994.9),全面落实实施方案,一步一步把“达标上等”工作推向高潮的阶段。为全面落实第一评审周期的基础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建设和科学管理这三个重点,先后开展了“基础医疗质量活动月”、“优质服务活动月”及“科学管理活动月”,真正达到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医疗及服务质量,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的目的。由于狠抓了基础质量,在1993年吉林市卫生局组织“三基”大赛中,我院在参赛的16所二级以上医院中一举夺魁,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参赛的9个专业中,我院夺得其中5个专业的第一名,使医院取得三连冠的好成绩。
通过二年三个阶段的争创,1994年9月22日,吉林省医院评审委员会派出以周宗顺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一行20人,依据卫生部的《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吉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经过三天严格认真地检查,在反馈会上专家组对医院整体工作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医教研等方面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10月20日,省卫生厅、省评审委员会正式下发文件,批准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同年10月22日,医院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三甲”挂牌仪式,省卫生厅迟达明厅长亲自来院揭匾并讲话。由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甲等医院”的牌匾正式挂到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前,这标志着附属医院从此步入国家高层次医院新的里程。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招收“内科学(心血管科)”的硕士授予点。导师刘同库等。
1993年10月,张生昌教授、罗庆录副教授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1998年4月,心胸外科又成功地为一女患者进行了二尖瓣及肺动脉瓣的双瓣膜置换术。使我院心脏直视手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合校以后(1999— )
1999年9月在世纪之交前夕。为贯彻落实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能力,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通知:同意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华大学。
合校20余年来,医院取得了发展和变化。4号楼(肿瘤治疗中心楼)的建设和使用为医院解决和部分空间问题。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2007年以来,本着“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各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截至2020年,我院申报项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使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其中“断肢、断指(趾)再植术及手指再造术”、3D打印假体植入技术、冠状动脉及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脑动脉机械取栓术、IV型肝胆管癌根治术,检验检测诊断技术、CT MRI、超声影像诊断水平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2015年吉林地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吉林地区PICC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通过医教相长,不断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并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良的服务水平享誉省内外。
医院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844张,临床科室40个,医技科室8个;年门诊量约67.7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年手术量1.1万余台。医院职工176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52人,硕士学位423人,博士学位4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5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3人、吉林市医疗卫生首席专家1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6人,专业技术三级岗位9人。
医院有国家级实验室1个: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认可实验室、检验科。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卫计委重点专科4个:心血管内科、医学检验科、肝病科、心胸血管外科。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5个:吉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临床检验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整形外科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吉林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精准医学药物基因组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抗衰老保健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科技厅创新中心1个:医学影像多模态精准诊断研究中心。吉林省科技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团队1个:吉林省低辐射剂量CT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团队。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低辐射CT技术临床应用创新团队。吉林市医学重点专科13个: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肝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手显外科、妇科、皮肤性病科、电诊科、CT、核磁共振科、临床护理、临床免疫科、临床检验科。吉林市重点建设专科8个: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科、骨外科、心胸外科、整形美容科、眼科。吉林市医学特色专科1个:风湿病科。吉林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7个:吉林市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护理管理与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消化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医学影像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医学检验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输血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市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10个:北华大学肝病研究所、北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北华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北华大学临床检验与实验诊断研究所、北华大学临床免疫实验室、北华大学糖尿病慢病血管病变基础与临床创新研究中心、北华大学骨关节疾病研究中心、北华大学手足外科研究所、北华大学消化病研究所、北华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这些平台为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医院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先后购置了高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年新进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现已拥有美国GE公司产lnnova3100型大平板全数字多功能血管造影机(DSA)、日本东芝大型多功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计算机X线摄影机(CR)、X线数字摄影装置(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医用直线加速器、智能型乳腺摄影机、炫速双源CT机、四维螺旋128层CT机、1.5T磁共振机、X线数字胃肠透视摄影机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模体系,为病人提供先进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提高了医院的综合诊治能力。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品牌求发展,人才兴院,质量立院,科技强院”的办院理念,将“大医无疆,厚德致远”作为医院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在诊治疑难病症、高新医疗技术方面跃上了新台阶,救治大批危重病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加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集团医院,实现了强强联合,使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部分科室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省内知名、地区权威的水平。医院还建立了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精粹的医学人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设有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2个专业。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承担北华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的培养任务,现在院本科生1568人、研究生108人、留学生478人。设有临床教研室23个和吉林省实验示范中心1个,医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日趋完备,承担10个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年完成理论授课12000余学时,年接收课间实习、毕业实习学生300余人次。
“十二五”期间,获批科研立项27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横向科研项目4项,卫生部横向科研项目4项,省级项目118项,共获科研经费 536.4万元。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15项,吉林市科技进步奖84项,发表SCI、EI论文96篇,获得专利235项,参与撰写著作和教材239部。
医院对外交往和技术交流不断扩大,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一些高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经常互派学者访问、研修,并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了五届“长白山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中日韩护理学术会议”、“中日肝病学术会议”等国际会议,提高和扩大了我院的学术地位及影响。
院领导班子正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带领全院职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大力弘扬“大医无疆,厚德致远”精神,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迎接挑战,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几代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事业全面发展,发扬光大,为医院的美好明天、为吉林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江城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