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医院简介

医院名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

医院性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学附属医院

举办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举办主体:北华大学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医院

历史沿革:医院始建于1958年4月,前身为吉林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后更名为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于1994年获评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通过吉林省卫生厅医院等级复核评价获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10月随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及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华大学,医院遂更名为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003年5月30日,依据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北华大学院系调整方案》,医院定名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年4月26日,根据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北华大学机构改革方案》,第一临床医学院建制撤销。2020年7月14日,依据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工作方案》,医院规范名称确立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

基本情况:医院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市中心地段,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解放中路12号,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095张(编制床位844张),全年门诊量40余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余人,年手术量2万余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51%。设临床科室50个、医技科室10个,是吉林地区危重疾病的重要诊疗中心之一。现有职工1635人,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7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67人、研究生导师98人;具有硕士学位419人,博士学位3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李威、孟姮)、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李威、李彬先、孟姮)、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李威、李彬先、宁显宾、王玲玲、王雪鹏、张立岩)、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李彬先)、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1人(薛昊罡)、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薛昊罡、孟姮、冷瀛)、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1人(冷瀛)、吉林省B类人才2人(李威、李彬先)、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9人(赵长福、李威、粱玉伏、刘艳红、赵世伟、赵东明、李彬先、逄锦峰、张立岩)、省政府津贴专家4人(孟姮、王华、逄锦峰、张立岩)。业技术二级岗位8人(李威、李彬先、冷瀛、王大麟、关晓辉、薛昊罡、孟姮、宋玉国)、三级岗位12人(赵长福、李海滨、赵世伟、梁玉伏、初贵富、包学英、石宏、王华、蔡娱飞、逄锦峰、杨志平、张立岩)。 

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持续聚焦国内外前沿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显著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成功救治大量危重患者,社会声誉显著。医院胸痛中心(负责人:顾明)、卒中中心(负责人:逄锦峰)、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单位(负责人:汪建中)、心衰中心(负责人:顾明)、房颤中心(负责人:赵东明)均通过国家级认证,设国家级实验室1个(检验科),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认可,同时为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吉林省监测中心单位。医院于2012年获准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2015年获准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系吉林地区唯一具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服务机构,已为3000余例患者提供助孕服务,临床妊娠率居省内前列。医院在多个专科领域的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或省市级领先水平,并开展多项特色技术:妇产科:引进德国史赛克荧光腹腔镜系统,所开展的腹腔镜下荧光引导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切除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吉林地区率先实施妇科恶性肿瘤全程管理及综合治疗,并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乳腺外科:吉林地区率先开展乳管镜检查技术,为乳头溢液患者提供特色诊疗;神经外科:率先在吉林地区开展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填补地区技术空白),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填补省内技术空白)。其在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及手术治疗领域达国内先进水平;消化内科:引进EC细胞放大内镜及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消化道早癌诊断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达省内先进水平。作为全国首批引进胶囊内镜的单位,其小肠病变诊治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胃肠动力仪检测技术在吉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病理科: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DNA图像分析、真菌荧光检测等技术。神经内科:开展重复经颅刺激改善睡眠及焦虑抑郁,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并率先在吉林地区开展经桡动脉行缺血性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医院成功应用骨水泥钢板及外固定架治疗前臂Gustilio Ⅲ型开放性骨折,显著改善复杂骨折的固定效果。应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假体植入修复骨缺损,断肢/断指(趾)再植及手指再造术在显微外科领域临床效果显著。针对糖尿病足溃疡,创新性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皮瓣移植技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风险。熟练掌握脑动脉机械取栓术及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优化卒中救治流程。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内镜下隧道技术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等微创技术的应用,显著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依托靶向基因检测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并开展HLA-B*1502基因检测以预防严重药物过敏风险。在神经调控领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有效改善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症状。此外,医院在眼科开展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为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视力矫正方案;VTE检测应用于无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助力早期血栓防治;心理测量系统为精神心理疾病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先进的CT、MRI、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医院在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领域持续取得突破,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护理服务能力:医院拥有一支专科特色突出、专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护理队伍。全院设护理单元41个,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占比90%,北华大学护理理论及实践教师50余人。护理工作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推进“一病一优,一病一品”特色护理,打造独具医院特色的专科护理品牌;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开设专科专病护理门诊,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医院是优玛吉林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校临床实践基地;全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是吉林地区PICC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是吉林地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护理队伍将持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专科建设:

国家重点建设专科(2个):

神经内科(陈曦)、消化内科(关晓辉)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专科(4个):

心血管内科重点专科(赵东明代管)

临床检验重点专科(负责人:李彬先)

肝病科重点专科(关晓辉代管)

心胸血管外科重点专科(负责人:徐路平,钟立哲代管)

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

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王志强代管)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个):

心血管内科(负责人:赵东明)

妇产科(负责人:蔡娱飞)

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个):

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孟姮)

骨外科(负责人:张立岩)

吉林市医学重点专科(13个): 心血管内科、临床检验、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手显微外科、妇产科、皮肤性病科、电生理诊断科、CT/核磁共振科、临床免疫科(负责人分别对应相关科室)。

吉林市重点建设专科(8个): 心胸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感染科、骨外科、整形美容科、眼科。

吉林市医学特色专科(1个):风湿病科。

吉林市第一周期名科创建单位(7个):

消化内科(负责人:杨志平)

心血管内科(负责人:赵东明)

神经内科(负责人:贾晓静由陈曦代管)

普通外科(负责人:王明华)

神经外科(负责人:逄锦峰)

骨科(负责人:程维)

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孟姮)

其中,全国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单位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培训基地由关晓辉担任主任委员;吉林省检验医学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医学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由李彬先担任主任委员;吉林省检验医学学会输血检验技术分会由李尊严担任主任委员;吉林省医疗保障协会肿瘤内科(食道肿瘤)学术委员会由钟立哲担任主任委员;吉林省抗风湿联盟由郭鹏担任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临床检验医学专委会暨检验联盟由包学英担任副主任委员;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学护理专业委员会由李玉芹担任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暨医联盟由王璇担任副主任委员;吉林省慢阻肺联盟、吉林省肺康复联盟、吉林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由石梅担任副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由孟晓明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由冷瀛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由范梅贞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由郭玉珊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由李海滨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护理学会感染管理护理分会由刘艳红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由杨锐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护理学会介入护理分会由盖越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由李尊严担任主任委员; 吉林市医学会整形美容学分会由杨楠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由关晓辉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医博联权益保障研究会由孟姮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会由王大麟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手足显微外科分会由赵维彦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由汪建中担任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学会即时检测(POCT)分会由包学英担任主任委员。

教学工作:临床医学院教学质量优异,师资力量雄厚,构建了涵盖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等环节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学院承担着北华大学六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教学工作,年承担17098学时教学任务,并履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责。学院系教育部首批批准的45所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之一。自2006年启动该项目以来,已累计培养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1024名。

临床医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有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2个本科专业,承担三项国家“卓越医生”试点项目(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0个方向的13个硕士点)。现有在校本科生1407人,研究生255人,留学生165人。 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吉林省一流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医药健康)建设项目。医院是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考点。有内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全科专业、妇产科专业、麻醉专业、眼科专业、皮肤科专业、口腔全科专业、外科专业、外科专业(神经外科方向)、外科专业(心胸外科方向)、骨科专业、放射医学专业、超声医学专业、检验医学专业、临床病理专业等16个专业基地。医院设有临床教研室23个,有吉林省实验示范中心1个(临床医学技能实验中心),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医学影像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心电超声诊断学),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师讲课比赛荣誉12项;临床医学院曾荣获中国大学生技术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东北分区赛二等奖2次,三等奖7次。

科研、学科工作:医院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2个,曾作为合作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近年获科研立项187项(省级及以上143项),科研经费720.6万元;获各级科研奖励34项(含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3项);发表论文1051篇(SCI检索146篇);出版著作212部;获专利114项(发明专利16项),依托ISD科研转化平台,成功研发并转化应用多项领先新技术。医院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个:消化内科(负责人关晓辉)、神经内科(负责人陈曦);吉林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彬先)、吉林省医学影像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孟姮);吉林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抗衰老保健技术工程实验室(负责人王华)、吉林省精准医学药物基因组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王玲玲代管);吉林省科技厅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医学影像多模态精准诊断科技创新中心(孟姮代管);吉林省卫健委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卫健委心血管内科重点实验室(赵东明代管)、吉林省卫健委临床检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彬先);

优秀校友:小儿心血管外科专家,原国家政协常委刘迎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陆建成处长、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委会办公室主任徐英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邢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曦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海峰、吉林省运动康复学会首席专家张利恒、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建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主任朱洪权,吉林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张开治、晋学飞,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王茂楠。

大事记:

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58年4月1日,原名吉林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2.1958年8月吉林卫生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吉林医学院。(医院58年文件就手写落款为吉林医学院)

3.1959年6月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吉林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4.附属医院1959年建立编制,实有职工32名,院长由吉林医学院刘智副校长兼任。

5.1962年附属医院成立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为刘捷。

6.1967年7月,附属医院从校本部搬迁到现址。

7.1968年9月6日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医院,“革命委员会”成立。[吉市革发(68)235号]  主任:王德太(军代表);副主任:冯继仁;委员:周邦言、杜云、孙志。

8.1969年医院建立班、排、连部队管理体制。附院为教学连,原来的科室改为班排。

9.1972年吉林市卫生局批准取消班、排、连制,恢复科室建制。[吉革卫(72)8号]临床科室设置:内、外、妇、儿、五官、肿瘤、中医、放射线、化验、药房、处置室等科室。

10.1973年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吉林医专更名为吉林医学院;吉林医专附属医院更名为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11.1976年医院成功完成心脏二尖瓣分离术和纵隔肿瘤切除术等,填补了胸外科手术空白。

12.1978年3月医院李恭的“第二松花江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杜鹃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两项研究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奖励。

13.1981年1月召开了附属医院第一次党员大会。组建了党委,建制定为县团级。

14.1981年10月14日吉林医学院批复,同意建立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精神学、中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科学、放射线、皮肤病学等12个教研室。(吉医院字[81]第65号)

15.1982年心血管研究室王博文的“全国1979—1980年高血压抽样总结”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16.1984年医学院成立医学系,与附院实行院、系合一管理体制。

17.1986年11月3日,新门诊楼正式开诊,吉林省卫生厅厅长、陈桂荣副市长参加剪彩仪式,新楼有房间192个,设诊位86个,日门诊量可达2500—3000人次。

18.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医院进行了领导体制的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中层干部聘任制。

19.1988年医院建院30周年,医院建筑面积19,590M2,固定资产852万元,开放床位488张,有临床科室35个,教研室16个。

20.1989年,医院荣获吉林省卫生厅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21.1991年,医院成立了档案室、信息科,设立了传染科隔离疗区、皮肤科病房,床位增至609张。

22.1991年10月,李恭教授由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方面业绩突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授予 “吉林英才奖章”。

23.1992年10月,李若伦教授、王博文教授、曲敬宇教授又分别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吉林英才奖章。

24.1992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开展首例体外循环,成功为一位10岁男孩做了“室间隔修补术”。

25.1992年医院完成了内科病房楼集中供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放射科成立了导管室,首次在我院开展了放射介入治疗。

26.1993年10月,张生昌教授、罗庆录副教授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27.1994年获评三级甲等医院。

28.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招收“外科学(骨科)”的硕士授予点,导师李炳万等。

29.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招收“皮肤病与性病学”的硕士授予点。

30.1997年9月,医院作为吉林省被抽检单位,顺利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组的复查。

31.1998年1月16日,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中国同位素公司共同创办的放射免疫检测中心成立。

32.1998年2月医院院址由南京街30号改为解放大路西18号。

33.1998年3月3日经省卫生厅批准,医院更名为吉林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34.1999年9月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一为北华大学。

35.2000年1月3日,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采用“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法”成功地为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手术,填补了省内这类手术的空白。

36.2000年5月29日,《附属医院报》创刊号发表。

37.2001年5月,吉林地区首间国际级洁净层流病房(LAFR)在附属医院血液科投入使用。这标志着附属医院的血液病治疗水平已步入国内先进水平。

38.2002年医院党委被评为“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39.2002年医院神经内科、手显外科、心内科、妇科、皮肤科、检验科、CT.MRI等七个科室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重点专科。

40.2002年医院被吉林省卫生厅推荐为国际救援定点医院。

41.2003年医院被省政府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单位。

42.2003年医院党委荣获全国城市医院政研会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

43.刘丽萍被评为全国工会优秀干部。

44.北华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更名为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华大学工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北华校党字〔2003〕16号)

45.2004年医院荣获全省青年文明号。

46.2004年医院承办全国城市医院政研会常务理事会议。

47.2004年9月1日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大楼开工庆典。

48.医院被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医院文化建设协会授予“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9.2005年医院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维权单位。

50.2005年吉林省卫生厅批准附院心血管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整形外科、医学影像实验室为重点实验室。

51.2006年刘玉锦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52.2007年医院获“全省医德建设标兵单位、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优秀单位、吉林省模范职工之家、2004——2006年度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3.2008年医院获“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优秀单位”称号。

54.2009年医院新发热门诊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院在防控发热疾病,诊疗发热病人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55.2010年医院心血管病房内科护理组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命名为2007——2008年度卫生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

56.2010年1月医院确定“大医无疆 厚德致远”为医院院训。

57.2010年7月医院成立眼视光科,填补吉林地区空白。

58.2010年9月吉林省卫生厅同意我院为开设血液透析室的医疗机构。

59.2011年11月正式开始招收第一批“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60.2012年8月孙博谦院长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

61.2012年9月医院成立营养科、心理咨询门诊、疼痛科 ,12月成立免疫实验室。

62.2012年11月,我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吉林省卫生厅AIH(夫精人工授精)技术运行评审,率先在吉林地区开展此技术。

63.2012年,医院成立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64.2013年10月成立康复医学科,填补吉林地区空白。

65.2013年徐路平副院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6.2013年内分泌科郭玉珊主任获“中国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奖”。

67.2013年医院获“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奖”。

68.2013年吉林省卫生厅同意我院为开展口腔种植诊疗技术医院;开展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医疗机构;开展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医院。

69.2013年12月30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场评审,我院内分泌科,消化科等9个专业均顺利通过审核验收,全部荣获吉林地区首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通过,充分展示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和科技含量。

70.2014年医院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职工书屋示范单位”称号。

71.2014年2月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诞生了吉林地区首个“人工受精”婴儿,填补了吉林地区生殖医学领域空白。

72.2014年9月,获批国家卫计委认证的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73.2015年4月医院荣获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74.2015年检验科成功获批国家15189实验室。

75.2015年12月18日,我院生殖医学中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试管婴儿)”项目获批试运行,成为吉林地区唯一开展该技术项目的医疗机构。

76.2016年医院“路径圈”荣获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77.2016年2月医院血液病精准治疗中心成立。

78.2016年2月医院召开五届八次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 “坚持公益性和培养卓越医师”的办院方向和“人才兴院、质量立院,科技强院;医教并举、科研支撑、协调发展”的办院理念,明确了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即把我院建设成为“三个中心”,即吉林地区医疗中心,吉林地区临床医学培训中心,吉林地区临床医学教育中心。

79.2016年4月医院完成第一例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支架植入术,填补了吉林地区空白。

80.2016年 9月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城市医院分会、中国医院协会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城市医院分会第二十六次年会在武汉召开,我院荣获“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81.2016年医院获全国最佳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82.2016年10月我院被中国医疗保险发展联盟授予“2013—2014年度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单位”荣誉称号。

83.2016年10月19日“中美护理学术交流会”在我院举行。

84.2016年10月21—23日,第四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在成都举行。我院的“生命圈”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三级医院综合组的决赛获得三等奖。

85.2016年11月我院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刘晓红出色完成援藏任务,获国家卫计委办公厅通报表扬。

86.2017年1月医院荣获“2016年度吉林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行风满意度先进单位”称号。

87.2017年2月我院建立脑卒中平台。

88.2017年4月1日我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89.2017年6月——2020年6月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办公室授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为综合卒中中心。

90.2017年8月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吉林省卒中学会授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为吉林省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第一批)。

91.2017年8月张铎院长的《特异性双价抗体分子探针在糖尿病脑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2.2017年9月12日医院官方网站升级优化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发布。

93.2017年9月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在吉林长春举行,我院的“路径圈”--《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占出院患者百分比》在开幕式首场大赛上进行了展示并荣获一等奖。

93.2017年11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聘任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为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成员单位。

94.2017年12月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北华大学为吉林省精准医学药物基因组学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95.2017年12月检验科建立国家卫计委个体化医学检测点单位联合实验室。检验科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国家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申报,并获中国(两岸三地)临床细菌质谱库课题单位。

96.2018年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遴选为全国首批吉林地区唯一一家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97.2018年2月成立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98.2018年4月18日医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主题隆重举行“庆祝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建院60周年大会”。

99.2018年8月成立“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

100.2018年10月医院获评为吉林省输血不良反应研究联盟暨中国血液预警联盟吉林省分联盟主委单位。

101.2018年医院成立血液、肿瘤治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

102.2019年1月医院成为全国首家合理用药科普示范基地心脑血管技术中心。

103.2019年5月医院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并授予证书。

104.2019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二层大宴厅举行“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我院赵一波投稿的作品《品尝痛苦,营造希望》在医学人文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

105.2019年消化内科获评全国早期胃癌筛查应用协作单位。

106.2019年医院房颤中心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房颤中心总部认证。

107.2019年医院获批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心”。

108.2019年医院在第七届全国品管圈大赛中,荣获三甲医院护理二等奖。

109.2019年医院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创面修复专科建设培育单位”。

110.2020年医院消化内科被授予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是吉林地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上榜单位。

111.2020年医院获得了由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

112.2020年医院获得了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房颤中心总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房颤中心”的认证。

113.2020年医院获得了由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颁发的“中国心衰中心”的认证。

114.2020年医院被评为“中国医院院长”理事会常务理事。

115.2020年医院被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脑积水中心联盟单位CSM_NDDA脑积水学组”。

116.2020年医院体检中心的赵万韬荣获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和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授予的“第八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中层干部先进个人”。

117.2020年医院医保科被中国医疗保险发展联盟授予“2019-2020年度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先进单位”。

118.2020年医院被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授予“神经变性病联盟成员单位初级示范中心”和“神经变性病联盟成员单位”。

119.2021年医院消化内科被评为2019—2021年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120.2021年医院消化内科被评为“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全国先进科室。

121.2021年医院被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授予“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示范中心”。

122.2021年医院VTE防治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成为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即VTE)防治能力建设单位。

123.2021年医院被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认证为“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

124.2021年医院通过全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项目评估,成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救治基地。

125.2022年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2022年ISO15189医学实验室复评审。

126.2023年医院神经内科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内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27.2023年医院临床药师袁红艳在第二届“中国好药师知识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医院组第三名”,并评为全国总决赛“优秀选手”,也是吉林省唯一取得名次的药师。

128.2023年急诊急救中心在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典型案例分享活动中获创伤典型案例展示铜奖;吉林省急诊典型案例一等奖。

129.2023年医院荣获全国“全科住培指导医师教学门诊技能竞赛”鼓励奖。

130.2023年医院卒中病房疗区在北京大学李建平教授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被遴选为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参研单位——血脂异常诊治筛查中心。

131.2023年医院经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认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甲状腺微创介入建设中心。

132.2024年医院妇产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133.2024年“第二届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教师讲课大赛”中,医院王海涛、胡柯硕两名临床教师获得二等奖,李智慧、张艳、徐丹、林艳茹、宋宝双、叶明哲六名临床教师获得三等奖。

134.2024年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服务工作。

135.2024年医院强化打造“红医先锋”工程党建品牌。

136.内科第十党支部被省卫健委推荐参评国家级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称号。

137.2024年医院完成“双职称”评审工作。

138.2025年医院自建食堂职工福祉明显提升。

139.2025年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新址改造完成等待省卫健委校验。